游客发表
洪修平则认为,两晋时期,大乘般若学在玄学的刺激下得以大兴,并与玄学合流而出现了六家七宗等众多的学派,既承认玄佛合流局面出现在东晋六家七宗等众多学派涌现之时,也倾向于从学风的角度,将玄佛合流理解为发生在两晋时期的一种历史进程。
阴阳五行之学,本是阴阳家的思想,但董仲舒把它引进到儒学中来。所以胡适认为,董仲舒经常说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以上见《王充的论衡》) 胡适中古思想史研究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就其写作、讲授的二三十年代来说,他的许多分析和论断,应当说是很有见地的。二 对于中古史的分期,胡适在他的《中国中古思想小史》第一讲中说:暂定从秦始皇到宋真宗,约计一千二百年(纪元前二二〇––––纪年一〇二〇),为中国的中古时代。退之向外,以恢复一个‘正德利用厚生的文化为主旨,而习之要昌明‘性命之道,结果还是掉在印度网里,爬不出来。他认为,齐学的正统是阴阳家,其中心思想是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胡适指出,阴阳感应本是阴阳家的根本理论,然而此时则已成为道家与儒家公认的原则,成了中古宗教的基本教条。
所谓人生观的印度化这一点,胡适似乎有些过分夸大。胡适是按西方历史的分期方法来套中国历史的,对此,我们和许多学者一样并不同意。好容易离了婚,其中一个没房子,就住到隔壁那间屋子,也就是说两个人还在一套房子里面住。
我想,不要说是佛教徒应该遵守这五条戒律,就是世俗社会也应该谨守这样的道德。这就是"林黛玉"的名字给我们的启示。为什么呢?人们会想:我虽然病了,可我还活着,"好死不如赖活"。大家看到这里有一幅很漂亮的人物画,画的是谁啊?对啦,是我们的"林妹妹"。
为什么这样讲呢?由于意志处于无意义的状态,处于痛苦和快乐两极交替转化的状态,理性、情感乃至肉体都跟着体现为一种痛苦的状态。老庄的这种自然思想,既谈不上我们现代人意义上的积极,也谈不上我们现代人意义上的消极。
佛教观察人本身时用的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概念。因此,比较完整的健康概念应该,既使自己的身心处于平衡状态,同时也使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事物处于平衡状态。比如说,诸如刚才那个大坑吞噬新娘子,为什么不吞噬新郎?为什么它吞噬下去以后连尸体都找不到?这个力是来自于哪里?等等。我猜啊,我们汉语中的成语"痛不欲生"这个词就与妇女生产的状况有关。
西方有个叫海德格尔的哲学家,他是这么描述死亡的,他说人从出生一开始就在向死亡走去。实际上,这灾照样消不了。下面两句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我进来的第一感觉是看到你们这个校园,校园跟我相交流就形成了一种感受,这就叫做受。
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在不同的程度上忍受不公,只不过这种忍是一种强忍罢了。他问我这是什么原因,我就说,既然是人类未解之迷,你问我,我又怎么知道呢?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是时空的有限无限、有始无始,还是具体的科学之迷,我们人类永远都会面临,以前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照样会带来痛苦。
孔子还告诫他的弟子:末知生,焉知死?他连生死问题都很少讲。好,现在我们可以说,意志的痛苦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第三种也是因爱而来的痛苦,但不是生离而是死别,可以叫做"死别之悲"。他要搞清楚哪些问题呢?第一,这支箭是从哪里射过来的?第二,这支箭是谁射的?第三,射箭的人是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吠舍种姓还是首陀罗种姓?印度不是有四种姓吗?到底是哪一个阶级的人射的?这还没完。这是一类信仰神教者坚持的苦乐观,他把他生命中遭遇到的肉体精神的苦乐完全看成是神的意志在他身上的体现,苦是神在考验我,乐是神在奖励我。我觉得,一般人的生理和精神都有一定的承受力,就像弹簧都有一个弹性限度一样:如果病人的要求在其弹性限度内,还受得了。可佛教说,你别慌,这个时间刹那刹那就会消逝,转眼"黑头人"就变成"白发人"了,就老了。譬如说,有女同学到男同学那里来玩得玩了,你把她安全送到她的房间,这就叫无畏施,这不是很明白吗?但是,如果我们男同学为了要追某个女同或者说因为她帮我做了某个作业,我才送她,这虽然也给对方带来了安全,但不是佛教意义上的无畏施。
这里的力不是力气的意思,而是那种神神鬼鬼的力量。佛佗在佛经里面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第三步就是走才出宿舍,往礼堂这个方向走来。
譬如说下面这种情况:"同床异梦,度日如年。他的同伴赶紧上去,要抬他去医院处置,他却说:不慌不慌,我要把有关问题搞清楚了才去医院。
这自由有三方面的内涵:第一是自己受用。第二是要用合理、合法的所得来布施。第一个部分就是情感的痛苦。这就是这种苦乐观的典型观点。
那么从佛教观察,人生的痛苦有哪些呢?从大类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肉体的痛苦。这都是施恩图报的后果,所以说施恩图报的善行是有烦恼的善行,只有抱着善事做了就做了,管他以后怎么对我,跟我一点没关系这样的心态,才不会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出现烦恼。
所以,佛教讲因果关系不是去搞科学研究,也不是去做哲学推理,而是要落实为一种健康、快乐的人生。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接着讲一讲怎么样布施,这也是很讲究的。我再强调一遍,空不是指一切现象不存在,有的人这么误解佛教的性空是根本错误的,首先要排除掉这种误解。
为什么呢,你看现在我们大家都年轻力壮,多好。要是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如果秩序良好一点还好,如果要靠武力来争得先机的话,那老年人只好靠边站了。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个病不是简简单单的感冒发烧而已,而是将要走向死亡的病,所谓一病不起的病。
布施东西给人家时,还要双手赠送给人家,人家接受了我们的布施我们还应当感谢他,感谢他接受我们的布施而成就了我们的善行,如果他不接受,我们还做不成这件善事。当老师就是法施的一种很好的渠道。
譬如说某个地方发洪水、某个同学家糟了人祸,你去捐钱捐物扶危济困,这叫财布施。那个人就说:我要谢谢你们,是因为你们给我提供了做这件事情的机会。
有的不舒服是很微细、很隐秘,乃至我们的意识都意识不到,这一类身心状况佛教也叫做痛苦。……好,那刚好有三类问题。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